【中國科技網】鄉村行 看振興丨白漿土“逆襲”!曙光農場測產見證“減肥增產”奇跡,黑土地保護添新技
科技日報記者 朱虹
9月29日的佳木斯市北大荒集團曙光農場有限公司,收割機的轟鳴聲此起彼伏,一場關乎白漿土地力提升與糧食安全的“大考”,由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三江示范區項目組織的大豆測產儀式在這里拉開帷幕。
“試驗區實收2.57畝,水分11.3%,折合標準含水量畝產254公斤,平均每公頃產3.7噸。”隨著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原總農藝師閆文義的聲音落下,田間瞬間響起掌聲。作為測產專家組長,他激動不已:“處理區用30%的‘肥料伴侶’替代了傳統化肥,不僅沒減產,還增產了7.1%。這對白漿土來說,是實打實的突破。”
“我們農場大部分土地都是白漿土,天生‘不抗澇、不抗旱、易板結’,耕層才20多厘米,底下的白漿層像塊硬紙板,根系扎不下去,水也存不住,一般每公頃產3噸左右。”曙光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副主任殷志杰感慨道,“沒想到今年這試驗田,打破這個‘低產魔咒’。”
此次增產的關鍵在于只用傳統化肥總量的70%,另外30%以“肥料伴侶”代替。“剛開始我根本不信,化肥少用30%還能增產?”農戶李正河說。但眼瞧著試驗田大豆往上躥的猛勁,他的信心越來越足,“這大豆密度大、飽滿度高,這個頭都比普通的高上20多厘米。”
“肥料伴侶”是此次技術突破的核心。閆文義解釋道,作物生長需要大量、中量和微量元素。傳統肥料補充的是大量元素,如今我們的土地已經不缺少這類元素,過量施肥還會導致土壤板結和酸化。因此此次試驗只使用70%的大量元素,另外30%通過“肥料伴侶”補充硅鈣鎂硫等中量元素。“每一種中量元素都對作物的健康生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硅可以防倒伏,硫可促進蛋白質形成,提高作物抗病和產量,鎂是生物酶反應的核心元素,促進作物正常生長,提高抗逆性。”閆文義介紹。
“‘肥料伴侶’一方面靠生物酶促根系發育,讓作物‘會吸肥’;另一方面靠特殊基質保肥保墑,讓肥料‘不浪費’。”黑龍江禾煦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溫鐵軍算了一筆賬,“傳統氮磷鉀化肥每噸均價3500元,而‘肥料伴侶’只有2500元,農民每畝少投化肥,還多收大豆,算下來每畝能多賺200多塊。”
大豆的根系生長情況更能直接體現出中量元素的重要作用。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姜佰文將兩株分別來自試驗組和對比組的作物根系拿在手中對比:“你看,這試驗組的根系粗壯,須根密密麻麻扎進土里;對照區的根系則纖細許多,部分還粘著板結的白土塊。”
這技術不僅讓農民得實惠,更守住了黑土地的健康。姜佰文抓起一把試驗區的土壤捻了捻:“白漿土長期缺中量元素,就像人缺微量元素會亞健康。你看這土,比對照區的松軟多了,透氣性也好了不少。”
為了讓白漿土增產,項目組打出了“組合拳”。課題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彥生介紹:“這次‘肥料伴侶’能在減肥30%的情況下實現增產,正是因為前期的物理改良和種養循環打下了好基礎。”首先對農田進行物理改良,采取秋深翻—春深松結合的方式,作業深度35厘米以上,打破耕層底下的白漿硬層,讓作物根系能往下扎,猶如給土壤“打通血管”;接下來,通過腐熟糞肥補充有機質,讓肥料伴侶的保肥能力翻倍,相當于“土壤先調理好,肥料再精準補”,兩者形成了“1+1>2”的效果。
這場測產,不僅見證了白漿土的“逆襲”,更寫下了科技護土、科技興農的生動注腳。“明年我們計劃擴大示范面積,讓更多農戶用上這套‘白漿土治理組合技’。”北大荒集團曙光農場有限公司總經理翟世華的臉上滿是笑意。
(科技日報記者 朱虹 攝)
責任編輯:王倩
附件下載: